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知行合一
【评论员文章】三方面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2019-10-0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打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赢得了全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的衷心拥护,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可从以下三方面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在私有制条件下,一方面,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对立,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无法克服,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另一方面,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生产的目的是追求资本家的利润最大化,而不是追求人民的福利。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的趋势必然是两个积累: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贫困的积累。资本不断增殖,而劳动人民遭受剥削与压迫,创造的财富极大地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可见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果,必将导致阶级对立,两极分化。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替代,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找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合乎自然规律改造和利用自然;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这些基本原则表明,科学社会主义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当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就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照搬照抄这一理论,在实际运用这些原则时,要随时随地与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到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摒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特征作了创造性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价值目标,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推动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和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升;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努力实现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不断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首要任务,等等。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所指出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充分证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人民的斗争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1978年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稳步推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正是因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过程中才避免了方向性、颠覆性的错误。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围绕共同的奋斗目标,集中各方面力量,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高效执行、有力推进,实现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形成了科学有效的机制,办成了一件件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也办成了其他许多国家办不了的大事。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曾说,“如果阿富汗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一定会走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因为它行动高效,决策果断,以结果为导向。”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4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经济发展总量看,1978—2018年间,我国GDP年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9.4%,成为同期世界上最快的增长速度。从人均GDP来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78年中国属于典型低收入国家,随着改革开放时期持续的高速增长,1993年中国跨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2009年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我们党始终按照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从1978年到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82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目前我国已建成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等在内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

  在反贫困领域,我们党不断谱写辉煌篇章。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40年来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8年的1.7%,下降了95.8个百分点。按照党中央的计划目标,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根本任务,以实现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为目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满足的同时,人民主体地位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稳定有序不断发展进步。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力保证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人民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世界社会主义如何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各国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也备受全球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潮,西方出现了所谓“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言论。甚至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了”这样的疑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让这些论调彻底破产,也让这种疑虑日益消散。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的历程充分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改变了长期占主导地位和垄断话语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打破了习惯用西方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主宰世界的错误认知。2018年我国人口在全世界的占比达到了18.3%,中国人民创造的成就对世界的意义和影响非同一般。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用和平发展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强调发展以人民利益为取向,又强调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并充分肯定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检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获得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从何而来?无须讳言,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体制机制障碍,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消除体制机制弊端,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表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就是中国发展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世界社会主义国家要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获得持续的增长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立足国情,保持发展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关键在于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不拒绝和排斥西方经验,又不盲目推崇和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立足国情进行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党立足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判断,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也启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要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既要借鉴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要充分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王东京)